泸定烟霭千嶂嵘
190cm×190cm
水墨纸本 2011
年
泸定桥,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座丰碑。2011年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随文化红色采风团赴川藏采风,虽然从未到过泸定桥,但站在桥头,却有一种故地重游的感觉。曾经枪林弹雨战火纷飞的索桥如今是那么的壮美,那么的险峻。青山巍巍,河流湍激,似乎在向人们吟颂着一首中国革命的宏伟诗篇,传递着一种力量,坚定着一种精神。有人是这样评价泸定桥:人间从未望见这种桥,一座如此简陋的桥,一座十分惊险的桥,一座跨越激流的桥,一座飞跃峡谷的桥。历史已翻开崭新的一页,今天的泸定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欢快的大渡河不再咆哮,河畔两岸的人民生活富裕。作品《泸定烟霭千嶂嵘》,用浓重的笔墨刻画出山体的高耸雄壮之势,用鸟瞰的视角表现泸定桥的险峻之美,并在桥的周边配以密集建筑以突出了泸定桥建筑之美,融进了时代气息,突出了大渡河畔人民幸福和谐生活。整幅作品既传统又现代,水墨淋漓,气势夺人,使人震撼,给人以美的享受。
|
茅山农家
69cm×69cm
纸本水墨
2011年
这里是江南寻常的鱼米之乡,草木多,阡陌横,曾是一个充满传说的地方;这里是江南有山有水的地方,山不高,水不深,曾是一个经历战火的地方。昔日的硝烟已经散去,那山依然挺立,那水依然清澈。在茅山的采风,眼见依山临湖散落着一个个小小的村落,耳边一声声犬吠鸡鸣,房屋周边草木丰茂,一叶小舟依岸停泊,此情此景令人怦然心动。这里或许原先就是一个古渡,曾经有过伤心和别离;这里或许从前是一个战场,曾经有过伏击和枪战。居住在这里的人们,生活安逸,从小必定听惯了战斗的故事。作品《茅山农家》,表达的是曾经的革命老区,如今风景秀美,生活安定。山美、水美、人更美。作品用笔轻描淡写,淡淡的水岸,淡淡的水草,几抹远山淡淡地划出天空。整幅作品给人以轻松的感觉。恰似一幅田野农家乐。
|
峰头黛色晴犹湿
69cm×69cm
纸本水墨
2011年
中国山水画的笔墨讲究“干裂秋风、润含春雨”。作品《峰头黛色晴犹湿》充分体现了这一理念。创作时以焦墨重笔中锋直笔写出,用笔体现出意在笔先,风趋电疾,或断或连,绵绵不绝,有一挥而就之感,看似草率、然气韵生动、笔墨流畅、枯润相济、和谐统一。多年来的笔墨实践形成了以书法入画的习惯,以书法概括简练的线条,沉稳圆浑的中锋用笔,间以干湿浓淡的墨色,配以勾勒、皴擦、点染、提按、顿挫、迟疾等笔法,突出了绘画中的书写性、流畅性,将大自然中的万物和真山水中的形态、神韵,生动地呈现于纸间。此作虽无色彩,然墨彩缤纷、气象万千,彰显着中国山水画独特的艺术特征。 |
一夜空山千丈雪
90cm×50cm
纸本水墨 2010年
雪景历来是中国山水画经常出现的一个题材,传统雪景绘画是古代画家以心观照宇宙自然,创造出的具有独特感受与情思的绘画形式,以“明月照积雪,朔风劲且衰”的万物凋零、大地寂寥的景象,反映画家自然淡泊的心境。作品《一夜空山千丈雪》的创作,力求与传统中国画的观念和技法有所突破,拉开距离。古人作雪景以寂静为主,忌咛嚣之态,树木常作枯本,此作尝试以视觉效果与笔墨内涵的相得益彰,写山庄、屋宇、繁木、流泉之形,既表现出山峦层层叠叠的深邃悠远,又表现出树木的生机盎然,山石岿然不动的生命状态,再现天地间的荒寒宁静之美,大有“门对寒流雪满山”之感。作品水墨相宜的渲染,虚实相生的构图,凸显出隆冬大雪纷飞的寒寂之境,表现出大自然的顽强生命,预示着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”的命题。 |
倚石待云归
69cm×45cm
纸本水墨 2010
年
中国山水画讲究虚实相生,讲究留白,犹如中国传统戏曲的舞台艺术背景,往往留有大片空白,让观者自己去想象和体会。作品《倚石待云归》的创作即以讲究留白来突出主题。此画构图别致奇突,上方大片空白,云与天连,云峰石色,纯乎化机。近景用焦墨重笔写出怪石、古松,加大了画面反差,使云更柔、更白;中景写山泉、人家、石磴、杂树,营造一个万籁俱寂的,具有诗情画意的场景,一派高士隐居之态。绘至流畅时戛然而至,更有云遮雾绕之感。一抹远山如茫茫大海中的礁石浮于云上,更是生动。整幅作品一气呵成、浑然天成,给人以美的享受。
|